第340期:《江汉大学报》

重读一本书


   期次:第340期   作者:学通社 彭仙(人文学院)   查看:30   


  第一次听说斯蒂芬茨威格这个名字是在高中时代,那时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接触到这本书是因为我高中时代的好朋友L。L不论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像男孩的女生,但在读书方面,她却表现出两种风格的结合,既有男孩子的胆大不羁,亦有女孩子特有的细腻敏感。
  这本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L在与我做同桌的时候向我推荐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就给人一种矛盾而又奇特的感觉,当时的我还正处于那种喜欢叙事性强的小说题材作品的阅读状态,这本书的书名于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当L向我简述这本书后,不得不说当时的我不仅惊异于它独特的叙述模式———书信体裁,更是被作者大胆前卫的构思设想所震慑,我从没想过竟会有这么大胆近乎无理的构思,不管是人物的性格还是举动,情节的平铺还是起伏,在当时的我看来都十分不可理喻:女主人公从一个平凡而贫穷的女孩到出落成一位修长美丽的女子,女孩这在常人看来正向着美好圆满未来发展的命运,可她自己并不关注这些,而是早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在心里将自己的一切默许给了一个年龄上大自己一轮的陌生的青年作家R,并在自己往后的一生中奉献了全部,无数的痛苦和牺牲都不曾让她放弃对作家的默默追随,而对于这些青年作家自始至终一无所知,直到女人偷偷一人抚养的他们的结晶死后,女人自己也奄奄一息,弥留之际才写下了这封长长的信,揭开了一曲热烈到绝望的爱的挽歌。看完以后,我的心里郁积着感伤和不平,更多的是不平———作家怎能如此风流绝情,女孩的一生,数次以陌生的姿态进入他的生活,不仅没有获得幸福的回报,连记忆都不曾留下,十五岁的我此时脑子里满是不解与悲愤。
  度过了漫长而又短暂的高中三年和如今两年多的大学时光,当我重拾这本书时,从我身上滑落的时光让我读到了许多不同的东西,读作品时我已不再只是关注它的情节,更多地是读出这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血液里流淌着的无穷的鲜活和隐秘的伟大。再次阅读,我被它细致的女性心理描述所感动,这部小说作品建构在生日当天作家收到一封来历不明的长信并开始了读信,揭开了小说的全局的这么一个情节框架上,信中并没有提到有关女人更多的身份信息,正如书名所说的那样一直都是陌生。新的内容以女人的口吻叙写,难以想象茨威格可以将女性心理刻画到如此地步,甚至于一抬眼,一丝叹息都在表现她的疯狂迷乱、惶恐甜蜜,她的不可理喻的迷恋和难以捉摸的逃避,让人悲悯又无奈的心理性格特征。
  后来究其原因,在茨威格的人物介绍中,我了解到他的创作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而这一点被指出深受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中无意识(潜意识)的影响,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思维不仅有意识,还有前意识和潜意识,是人的一些朦胧不定的欲望、感情和需求,但在前意识伦理道德的控制下没有轻易流露。这影响了茨威格的文学创作,表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剖析,而表现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作品中就有女人少年时期对长年作家的迷恋和后来一系列疯狂举动等细节,茨威格笔下这位多情而痴情的受无意识影响的女人形象表现出了无私而深沉的爱,这在他其余多部同时期作品中都有体现,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茨威格的这些心理表现小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这是我喜欢它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