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期:《江汉大学报》

以激发创新内动力为抓手 多措并举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依托技术服务 突出创新转化


   期次:第370期   作者:科研处   查看:26   


  根据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在省市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与支持下,近年来,我校把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知识产权工作呈现出增量提质的良好局面。
  为了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创造,我校完善了一系列奖励机制,以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近5年来,知识产权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屡创新高,申请量有1876件,授权量有1354件,学校用于知识产权申请和维护的费用超过600万元。
  学校先后修订了《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科技成果技术入股实施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并将知识产权工作计入教职工的科研工作量,发放超工作量酬金。根据相关政策,对获授权的发明人,按国家发明专利(含动植物新品种)、实用新型专利(含计算机软件)、外观设计专利,学校每项分别奖励6000元、3000元、1000元;对我校学生为第一发明人、指导老师为发明人的,分别奖励指导老师3000元、1000元、500元。5年来,学校用于知识产权的酬金和奖励经费共计近500万元。
  学校修订完善了教职工评价考核体系,将知识产权成果纳入人事评价和业绩考核体系,与教职工职称评定、岗位竞聘挂钩。例如,在职称评审中,学校将授权发明专利、动(植)物新品种视同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同时增加成果转让、成果服务及成果产业化等权重,并将科技成果是否成功转化作为研究人员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学校于2014年成立了知识产权工作宣传动员小组,由分管校领导带队,科研处处长、专利事务代理公司专家担任主讲。知识产权工作宣传动员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与师生面对面”、“政策到学院”的系列专题巡讲活动,面向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等7个知识产权工作的骨干学院,宣讲相关政策,帮助师生解难答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参加巡讲的师生达4000余人次。
  学校把知识产权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知识产权方面的课程模块,将知识产权远程教育纳入公共选修课程,学生获得专利即可认定创新学分。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和动员师生参加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努力构建全员参与模式。我校先后被授予武汉市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培训优秀组织单位和武汉市唯一的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科研服务地方的方针,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加工与制造、都市生态农业等,结合区位特点,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我校与10余家地方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了10余个产学研基地,提升了服务社会能力。同时,学校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做好知识产权申请工作的同时,大力支持知识产权转化与应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师生转化成果,促使越来越多的专利与技术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近年来,学校通过转让、自主转化、合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式,30余项专利与技术成果实施了转让、实现了转化与应用。其中有2个豇豆新品种在10余个省市得到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该成果获“湖北省十一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提名奖”;组建了以学校资金投入、发明专利入股和社会资金参与的成果转化企业———武汉江大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武汉沅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组建了以学校投资和学生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投资入股的成果转化企业———武汉动力谷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以我校科技人员为核心成员的湖北省高新企业、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3551”企业———武汉国力通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企业改制和到新三板实现资本市场融资的工作,并于2016年初在“新三板”正式挂牌。
  面对学校在推进知识产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就今后如何开展工作,科研处相关负责人说,学校将进一步培养全校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在提高专利创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专利申报质量;进一步加大力度,激励知识产权,尤其专利技术的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收益互利共赢;进一步将专利创造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加大专利创新成果在学校职称评定、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份量,激发创新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