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期:《江汉大学报》

医者仁心担使命 立德树人育英才

———破解江大医学生的“仁心”密码


   期次:第462期   作者:本报记者易俊 通讯员刘嘉 刘雅雯   查看:803   


学院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医学生们经常开展各类义诊,服务社区居民

学院组织学生开展爱心病房活动

讲好思政课不易,立德树人更不易。近年来,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江汉大学医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开展“课堂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榜样育人”的实践探索,通过“三早教育”和“榜样引领”等举措迅速帮助学生形成“医学生”角色认同,引导他们树立牢固的职业信仰与操守。在江汉大学医学院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场景,老师会安排实操课的学生轮流扮演“医生”和“病患”进行针灸、推拿等实操训练。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武汉市“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孙甘霖回忆实操课时说:“每一根扎在患者穴位的针,我们都自己先挨一遍。”

或许正因为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医学生们比其他人更多了一颗“医者仁心”,形成好人好事频出的“医学生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无疑为学校探索“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探索。

最是难忘的“天使白”

2019年的军运会上,央视的镜头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叫杨茜的女孩,她倔强的语气与泪水相映衬,展现了军运志愿者“小水杉”的使命担当与奉献精神。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无数白衣天使用生命诠释着自己的初心誓言,医学院2009级校友夏思思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这一年,95后的大四医学生孙甘霖正作为志愿者忙于核酸采样,已经6小时滴水未进。

今年春节前夕,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邵颖和吴婷婷在返乡高铁上紧急施救一名婴儿的感人事迹刷屏,她们在寒冬腊月,用爱心行动给全国人民送去了丝丝温暖。

冥冥之中,这些感动似乎都被串成一线,那就是他们身上那抹涤荡心灵的“天使白”。

未名山麓凝碧草,三角湖水照月清。每年在校园英才大道上,都能看到一群穿着白大褂去上课的学生,赵思哲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赵思哲仍正备战高考,一次作文中,她引用了夏思思的事迹,泪水不自觉便在眼中打转。追寻着烈士的足迹,迎着丹桂飘香,赵思哲成为了一名江汉大学的医学生。在看到烈士学姐的事迹简介时,她的内心依旧难以平复,也愈发感受到这身白大褂分量,这也成为她最好的“入学教育”。

多年来,江汉大学医学院结合医德教育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践行医学生誓词,帮助他们形成对医生职业的高度认同感,传承医道仁心;另一方面重视榜样教育,达者先,师者范,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校外有优秀的校友夏思思、黄莹等为师为范,校内有优秀的学长学姐领航“带班”,在这样的群体氛围中,传承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更是一种信念与情怀。当被问到为什么会学医时,一名叫邢芳馨的学生回答:“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今年3月1日,返校学生赵思哲在地铁上捡到一个黑色书包,里面有失主的笔记本电脑和钱包等重要物品,她担心失主着急,当即拖着行李,循着包里失主的信息,辗转30多公里,将包送到武汉工程大学老师手中后悄然离去,失主甚至来不及向她表示感谢。因为在她看来,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她说:“我是一名医学生,医者仁心是未来职业的要求,也是我对我自己的期许。”或许,这才是一届届学长学姐传承下来,留在她们心里的那身“白大褂”的医学精神。

“动物也会疼”

初心传承医道,仁术承载生命。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便没有医者仁术的初心,而这也是每一个医学生独具专业特色的“思政课”。

3月12日,江汉大学医学院J12教学楼医学实验室里,30名学生即将开始上这学期的第一节解剖实验课。在一片肃穆氛围中,老师和学生分两侧站立,低头默哀,刘宇炜老师轻声说:“向大体老师致敬”。随后,学生们开始上课,全程没有人大声说话。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向大体老师默哀致敬,是江汉大学医学院每节解剖学实验课一项约定俗成的规矩。在谈到“大体老师”时,受访学生纷纷表示,这位特殊的“老师”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一盏“心灯”,引导他们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感受医者救死扶伤的真正内涵,把对生命、对患者的尊重深深刻在心里,“大体老师”不仅教会他们医学知识,更教会他们怀揣着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医学道路上孜孜求索。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个生命也都需要关怀。“所以,我们的学生在遇到有人需要急救时能够挺身而出,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在日常的课堂中,早就给学生们渗透了这些有人文关怀的内容,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自然会具有一颗医者仁心。”黄丽霞老师说。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也成就了学生的“大爱无疆”。一次生理实验课上,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吴婷婷由于紧张,始终无法完成操作任务,实验室的周老师一边给予她耐心细致的指导,一边不时用交流帮助她舒缓紧张情绪。实验完成后,周老师的一句随口话,却深深烙在了吴婷婷心上。他说,“动物也会疼啊。”像这样的教师语录,在学生们心中还有很多。“医生没有出错的机会,会计算错一个小数点,造成的可能是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作为医生,错一步可能就是一条人命。”这是基础部黄丽霞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医学系主任余薇老师则常教导学生,用听诊器给患者做检查时,要先用手把听诊器捂一会儿,以免接触到患者时太冰凉。

今年1月12日,G405次列车上,一名6个月大的婴儿被食物卡住呼吸道,情况十分危急,列车长紧急广播寻医求助,邵颖和同班同学吴婷婷挺身而出,千里连线班主任余薇教师,联合施救,帮助婴儿转危为安,当大家还沉浸在婴儿脱险的雀跃欢喜中时,邵颖、吴婷婷却没有留下姓名离开。事后,婴儿的爷爷为向她们表示感谢,才有了今年春节最温暖的“寻人启事”。

突然“火了”的邵颖、吴婷婷在接受同学们祝福时却表示,这次的事让她们愈发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自己医学知识的不足,更加坚定决心要学好本领,将来挽救更多生命。正如老师们教导的那样,“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

“我好像是学医的”

作为大二学生,邵颖、吴婷婷在救人前也曾犹豫自己的临床经验不足,但从列车广播响起那一刻,一个声音却一直萦绕在她们心头,“我好像是学医的”。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后,当时还在读大四的孙甘霖主动报名成为了一名医护志愿者。一开始,孙甘霖被分到消杀组,得知核酸采样人员紧缺后,主动要求到了疫情“最前线”。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之后,没法上厕所,孙甘霖常常6个小时不吃不喝,闷得汗流浃背,手上长满了红疹。她说,“因为我是学医的”。

在赵思哲和邵颖、吴婷婷身上,我们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当事件结束之时,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悄然离去,如果不是媒体寻人的缘故,或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这些学生们做了什么。因为在她们看来,自己只是做了每一个同学都会做的“选择”。

“做一名医生,要肯学,能吃苦,富有耐心。每次早会,我都能看到身边的医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主任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去思考。医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但不管面对是什么样的人,身为医者,都要一视同仁,同样耐心且温柔地去对待他们。”饶煦萱在她的实习日志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饶煦萱按照学院“三早教育”(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要求,和同学们一道开始走进实验室、走进医院开始临床实习,没有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有的只是目睹一个个病人的病痛。她开始理解老师们课堂上讲的那些话,也开始愈发坚定地掌握知识本领。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大二学生,她或许没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典型事迹,但却一样有一颗“医者仁心”,还有那个立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女生,从她们身上,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